自08年下半年,糖價已經在糖廠的平均成本線下運行了大半年之久,糖廠每生產出一噸白砂糖,隨之而來的是幾百元的虧損,糖市銷售氛圍慘淡,企業資金回籠速度減慢,許久未見的蔗蔗款白條再現?!皦毫χ?,企業當如何生存?”疑問應勢而起,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糖價一路走低,不外乎供過于求的供求形勢難以更改,而這個形勢,是廣西近幾個榨季原料蔗種植面積連年大幅增長的結果。 除了影響國內糖市低迷,廣西甘蔗發展到如今這么一個龐大的產業,也隱藏著許多危機:品種單一,一旦受到天氣、病蟲害襲擊,則全盤受損;其它作物種植比例失衡等。在這種形勢下,政府相關部門也開始著手調研,探尋廣西下調甘蔗收購價格的可能。關于此,筆者也提點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穩健收購政策 甘蔗發展源動力 廣西的甘蔗收購政策,是政府指導價和與糖價聯動掛鉤、二次結算的管理方式。指導基礎價,是原料蔗進廠時糖廠即兌付給農民的蔗款,而二次結算,則原料蔗和某個食糖價格聯動,若當年全區平均食糖售價超出聯動價格,農民就可以依照固定比例獲得二次結算的蔗款。 每年,由區物價局牽頭,組織各地物價部門,通過調研農民和企業的生產成本、糖市當前和未來走勢、工農業發展情況,同時結合主管糖業發展的農、工(區農業廳糖料處,區經委糖業科)兩處意見,制定出收購價政策方案,交由區政府審批。 單位:元/噸
|
04/05榨季 |
05/06榨季 |
06/07榨季 |
07/08榨季 |
08/09榨季 |
基礎價 |
180 |
210 |
260 |
260 |
260 |
聯動價 |
2700 |
3100 |
3900 |
3800 |
3800 |
聯動系數 |
5% |
5% |
6% |
6% |
6% |
二次結算 |
有 |
有 |
否 |
否 |
|
過去四個榨季中,2004/2005、2005/2006連續兩個榨季,農民都得到了二次結算的蔗款。特別是2005/2006榨季,由于糖價快速上漲,物價部門連續三次出臺緊急通知要求提前兌付聯動蔗款,最后調整為280元的基礎收購價聯動4500元的糖價,這個榨季,農民的每噸甘蔗收益比2004/2005榨季增加近百元。這一靈活的收購方式,使得農民也成為糖價上漲的受益者,而不是單純的原料供應者,廣西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收購政策,甘蔗種植獲得了源源的發展動力。 2006年,廣西人民政府在一份加強糖業管理的政策文件里提到,到 2010年,要將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100-1200萬畝(當年廣西種植面積已為1221萬畝),而此后每年,種植面積都刷新歷史記錄,2008/2009榨季的甘蔗種植面積更是超過1600萬畝,遠遠超出了當年的規劃速度,這也有了現在政府關于下調收購價格可能性的調查。
面對困境 持穩聲音未減弱 遭遇困境,當下調甘蔗收購價可能性出現,行業的幾方利益者:農民、企業、政府又表現出怎樣的態度呢? 對蔗農而言,自然是不希望下調價格。2007/2008榨季,農資和人工價格大幅上漲,農民的噸蔗的種植成本已經達到226元,種蔗收入繼續下降,但這并沒有削弱他們繼續種植甘蔗的意向,這個260元/噸的基礎收購價,對他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據有關部門調查了解,農民雖不乏其他收益好的經濟作物可選擇,但相比之下,甘蔗有絕對保障的收購方式、糖廠周到全面的扶持政策,特別因為廣西的土地特點,坡地遍布,多數地區還有習慣性的春秋旱情,甘蔗卻耐貧瘠、耐旱,種起來簡單省力,綜合權衡,種植甘蔗其實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對糖廠而言,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首先,當前形勢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資金壓力,若能下調收購價減輕企業負擔,何樂而不為呢?但原料蔗是糖廠生存的基礎,糖廠和蔗農,是魚和水不可或缺的關系,某糖廠農務經理的觀點就非常具有普遍性:“甘蔗的種植面積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來之不易。農民現在的盈利空間已經非常小,企業不應當因為這一榨季的困難,就下調收購價格,而應該和農民一起共度難關。不然農民一旦改種其他作物,特別是速生桉等周期比較長的作物,想再補救就非常困難,即使我們單方面想要加大對蔗農的補貼,在今年糖業形勢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明年的扶持力度,能保持這個榨季的水平就很不錯了?!边@一語道出了企業的困境。 區主管部門因其宏觀調控的職能,意向不必多說,只是對于地方主管部門,在這個問題上也因為各地的特殊性,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在產糖大市、原料蔗優勢區域,甘蔗種植已經發展到見縫插針的程度,糖廠是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但企業只有真正的盈利,政府也才能真正地從中收益,所以他們和區主管部門的意見較為一致,而對于一些甘蔗種植趨勢已經呈現出衰敗的地區,下調甘蔗收購價格不僅是減少地方財政收入,更關鍵的,對甘蔗種植的影響或許用“摧毀”二字形容并不過分,接受這一改變,就是接受喪失主動權,接受弱者更弱的可能。 農民不想調,大部分糖廠不想調,部分產糖市也不想調,否定的聲音并不低弱,這個價格,到底該不該動呢?
下調收購價格 志在長遠 2月初,剛剛歡度完傳統佳節春節,中央頒布了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這個一號文件,是在我國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民收入達到歷史新高度,國際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帶來沖擊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為減少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能持續增長做出的決議。文中提到,“要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確實保證農業穩定發展”。 前幾個榨季,在盈利豐厚的糖廠扶持政策的推動下,廣西不少糧農也投入到甘蔗種植的大軍中過去,從2005到2008年,水田改種甘蔗的比例由9.8%上升到14.19%,以每年近兩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廣西的糧食安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再看國內食糖市場,2007/2008榨季開始,開始呈現供過于求的局面,食糖產量的增速遠遠超過了消費量增速,并且在這一個榨季的冬天,廣西甘蔗還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冰凍災害,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個冰凍災害,或許全國產量還不止1484萬噸。我國食糖消費量三年一臺階緩慢向上,但今年金融危機沖擊之下,消費悲觀氛圍彌漫,2009年消費量是否能迎難而上,在目前看來還是一個未知數。國家今年第一批50萬噸國產糖收儲,一擁而上哄搶的情形仍近在眼前,為托起國內糖市,國家通過這樣大方“派利”的方式,來補貼國內虧損的工商企業。 所以即便在長遠看來,我國的食糖消費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在目前放眼全局,不管是保障糧食安全,還是保護企業、蔗農的根本利益,協調好兩者的發展關系,才是中央一號文件真正精神所在,筆者亦認為,下調甘蔗收購價格,可以說是志在長遠的必然之舉。 對于農民來說,陣痛在所難免,但另一方面,只要糖價能運行到一個讓企業普遍盈利的合理區間,蔗農就有可能通過二次結算的收入來提高收益,同時,糖廠單方面要加強對蔗農的扶持,就不會像現在看來這么勉強。不讓種植甘蔗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這才是蔗農真正的福祉所在。 目前已近三月,正是農務繁忙的季節,除去宿根蔗,春植蔗的種植比例占到廣西總面積的31%-40%,甘蔗收購價格若能在大面積種植前公布,農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保護,種或不種,都有充足時間做決定,不至于發生播種下去懊惱萬分的局面。另外,筆者認為,在調整收購價的過程中,可以集思廣益,融入一些新想法新政策,比如調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