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是傳統牡蠣養殖季節的開始。然而,在山東省乳山市海陽所鎮西黃島村的海灘上,一堆堆鮮牡蠣正不停地過磅、裝車,被運往各地的海鮮市場。從傳統的“春種冬收”到“秋種春收”,牡蠣的換季養殖讓當地養殖業戶嘗到了甜頭。
沿海養殖牡蠣是一項傳統產業。以往,周邊海域的養殖戶一般在二三月份將自己的牡蠣拉到這里的海域進行育肥,以求高產量賣得好價錢。但是傳統的“春種冬收”養殖模式,使牡蠣在生長過程中,經常遭受臺風、高溫等自然災害的襲擊,養殖戶的損失很大。
去年以來,乳山市先后聘請了國內20余名海水養殖專家多次親臨指導。在經過數次考察論證之后,專家們發現乳山海域的海水溫度四季變化不大,即便是冬季水溫也適宜牡蠣的生長。加上海水在秋季和春季之間微生物含量最多,不僅可以避開臺風、高溫等自然災害,而且增加了牡蠣的營養價值,“春種冬收”完全可以改為“秋種春收”,同時還縮短了養殖的時間。
“秋種春收”的養殖模式試驗成功后,該市進行了廣泛推廣。今年,海陽所鎮的養殖戶使用“秋種春收”模式養殖的牡蠣就喜獲豐收,畝產較以往有所增加,在市場供應淡季中也賣出了好價錢,畝均純收入較以往增加了300多元。
|